清湖航山,林木茂盛,風景秀麗,鳥類品種繁多,其中,最為常見就是山上的畫眉鳥了。航山在清三村地界,村設山林護林員,護林員每天巡山,護林、護鳥。近20年來,村里開展植樹造林,禁止亂砍亂伐,保護生態平衡,林木越來越茂盛,鳥類品種越來越繁多。但每次上航山,在山岡拐往山凹處,總有一只被丟棄的鳥籠,格外引人注目,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其中緣由且讓我慢慢向你道來。
去年三春間上航山,我遇見了一個玩鳥的老人家,他面目清瘦,身板健朗,手提著一只罩著籠罩的鳥籠子,行走在上山的路上,我好奇他手里的鳥籠就和他閑聊起來。他告訴我,他是江山城里人,退休后的生活,就是養鳥玩鳥,每天提著鳥籠子到公園里溜鳥,調節精神,鍛煉身體。
說話間,我倆來到航山上的牛脊嶺背,老人放下手中的鳥籠,掀開籠罩,把鳥籠掛在樹枝上。這時,我才看清,鳥籠被隔成兩半,中間用鐵絲網隔著?;\中有一只畫眉鳥,籠邊上綁有兩個竹筒子,一只放鳥食,一只放清水。另外半邊則空著,我有點不解地疑惑起來,老人見狀向我解說道,籠中的這只畫眉鳥(江山人叫“老纖頭”),它的歌聲美妙,唱一會兒,就會有另外一只畫眉鳥與它對唱,兩只鳥唱著、唱著,就會唱到一起來,這個時候外面的那只鳥會鉆進籠子,跳上鳥桿,觸動機關,那時鳥就被關進了籠子里。老人指著鳥籠后面的一根彈簧道,機關就是這根彈簧,平時彈簧拉緊時,鳥籠的門是關著的,用時把彈簧拉松,把鳥桿上的小鋼絲插在彈簧里固定在鳥籠的框邊上,鳥籠的門就開了起來,當畫眉鳥飛進籠里,腳踏在鳥桿上,鳥桿往下一滑,穿在彈簧上的那根小鋼絲,隨即滑落開來,彈簧即被拉緊,隨即鳥籠的那道小門就被關上了。
來到樹下,兩人坐了下來,老人又繼續說道,養鳥看似易事,其實里面學問多著呢!每天早上要做鳥食,用雞蛋黃把米炒熟,炒松散,配上碎玉米粒,再放進鳥的食筒里,喂食時還要觀察鳥的行動舉止,進食的食量,連羽毛的顏色,都要細心現察。溜鳥時要罩上籠罩,因為畫眉鳥膽小,不能受到人和其它動物的驚嚇,溜鳥時還要抓蝗蟲、挖蚯蚓,抓回來還要焙干磨成顆粒狀。鳥和人一樣,夏天要吃清淡食品,吃綠豆清火,吃芝麻烏羽,冬天要進補,還要葷素搭配。說到這里老人沉默一下,又繼續說道,其實我今天出來,上山溜鳥,是來還愿的。我心想,航山上既沒有廟宇,更沒有菩薩,是還什么愿呢?老人沒有說,我也不便多問。
這時,籠子里的畫眉鳥,突然張嘴唱起了歌,歌聲悠揚婉轉,聲音清麗洪亮,傳遍了山間谷底。突然,從樹林草叢中飛出了另一只畫眉鳥來,跳上樹梢與籠中的畫眉鳥對唱起來,兩只畫眉鳥,像兩個著名的歌手,同臺演繹著動人的歌曲。唱著唱著,站在樹梢上的那只畫眉鳥,突然展開翅膀,一頭鉆進了鳥籠里,只聽“啪嗒”一聲,鳥籠被關上了,隨即畫眉鳥歌唱的余音在空中消失,山林間萬籟俱寂,只有被關進籠子里的那只畫眉鳥,在籠中亂撞,翅膀拍打發出來的掙扎聲。
老人倏爾站了起來,說道:“該去還愿了!”我好奇地跟在老人后面,想看一看老人,究竟是怎么個還愿法。只見老人走近鳥籠,把掛在樹梢上的鳥籠拿了下來,隨即打開了鳥籠的門,那只剛被關進籠子的畫眉鳥,乘機鉆了出來,翅膀一展飛向空中,轉眼就鉆進了林木的草叢間,不見蹤影。接著老人又打開另一扇鳥籠的門,要把他那個所謂的“老纖頭”放出來,奇怪的是鳥籠的門開著,“老纖頭”反而向籠子里面退縮著,看那意思是不愿出來。老人嘆了一口氣和我說,他和這只畫眉鳥朝夕相處十多年了,它識人臉知人心,我在家中有時心情煩悶,它會跳來跳去逗我開心,每天天剛放亮,它就會放聲歌唱,老伴聽了就叫道,快起床畫眉都叫了,可以起床溜鳥了。我和畫眉鳥這十多年的情結,已經難舍難分,它不忍離我而去,其實我心里也不舍得,但是我難受的不是分開的不舍,還夾雜著悔恨,我悔恨自己的無知,天下萬物生靈皆是性命,養鳥把它關在籠子里,讓它失去了自由,這同人坐牢房有什么兩樣。老人說著,眼里流下一串悔恨的淚水來。他隨即把“老纖頭”從籠子里抓了出來,托在手上,對鳥說:“老伙計,你走吧!大自然才是你要去的世界?!碑嬅鉴B仿佛聽懂了老人的話,在老人手掌心上用嘴啄了幾下,“吱”的一聲飛向空中,消失在山林間。
老人說,這就是我今天要還的愿,讓鳥類回歸大自然。說罷,他把鳥籠丟棄在山凹中,留我一人在原地若有所思。